也來談談瑯琊榜
SHOCKWAVE-FLASH•Beranda episode
Manage episode 259213113 series 2656135
Konten disediakan oleh Wenson的隨筆網站. Semua konten podcast termasuk episode, grafik, dan deskripsi podcast diunggah dan disediakan langsung oleh Wenson的隨筆網站 atau mitra platform podcast mereka. Jika Anda yakin seseorang menggunakan karya berhak cipta Anda tanpa izin, Anda dapat mengikuti proses yang diuraikan di sini https://id.player.fm/legal.
記不得是年初幾的事了,我在老婆的娘家住了幾天,這時候開始看起了網路上風風火火的《瑯琊榜》電視劇,老婆比我早幾個禮拜開始追劇,但我不過花了三四日就趕上了進度,於是我們兩個人一起把此劇後半部用三四天一口氣追完。過沒幾天,我上了Acfun(後來被刪了),開彈幕又從頭看了一遍。過不了多久,老婆幫我去跟朋友借了繁體版的原著小說,我看完第一本後,因為暫時還拿不到第二冊,乾脆直接上網找當年的完整版,用Kindle重看了一次(也才發現了原來紙本刪了不少東西)。自那之後我一直有想要談談這個電視劇(也包括小說)的念頭,不過一懶天下無易事,一擱就四五個月過去了,今晚睡不著覺,又想等著天亮看NBA總冠軍賽第七戰,想想乾脆從床上翻起來寫點東西保持清醒算了,就來聊聊《瑯琊榜》帶給我的感想與震撼吧。也許我會談到些劇情,如果沒看過又不想被雷到的話,請自行迴避。
先從輕鬆的聊起吧。常聽到有人介紹《瑯琊榜》是「中國版的《基度山恩仇記》」,其實我覺得沒那麼像,不僅主角的基本設定很不同,復仇的方式和目標更是大異其趣。我在看這部戲的時候,屢屢想到的,其實是張良的故事。梅長蘇的形象有許多都跟張良有相似之處,包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跟「江湖勢力」的交情,貴族王侯的出身,以及更重要的,他在兩個對立陣營中來去穿梭,明著幫項羽暗著扶劉邦。從精神氣韻上來看,梅長蘇不論碰到什麼事情,幾乎永遠都是那樣從容不迫,但永遠言必有中,這完全就是一派張良的模樣,也許還多了點陳平的奇計。當然,真要仔細說梅長蘇就是誰誰誰的翻版或哪幾個人的複合體其實沒什麼意思,我要說的是,戲中外來(講難聽點就是山寨他國成功經驗)的成分很少,再加上架空歷史和武俠演義的基本設定(這設定說來頗是狡猾,卻也的確很方便),更讓這齣戲成為典型的華人「類型創作」,雖然聽說近來此劇已經輸出到日韓乃至歐美,我還是很懷疑,就像金庸的作品或古典俠義小說一樣(也許還要加上中國特有的智謀文學傳統),不同文化圈的人到底能嚐出多少滋味。
也許有人覺得,不過是電視劇,幹嘛扯那麼多歷史啊文學啊傳統啊的東西。這大抵是個人的興趣使然,我是蠻喜歡看中國歷史劇的人,且不說什麼三國水滸(不論新舊版),這些年的《大秦帝國》系列(也是看了以後又讀了原著小說),還有《康熙王朝》那一類的,都很合我脾胃。反而這三五年最流行的架空劇、穿越劇、宮鬥劇,我要嘛不想看,要嘛看了一點就宣告棄劇(包括很多人愛得要命的《後宮甄嬛傳》、《步步驚心》)。也因為這樣,當大家在瘋傳《瑯琊榜》如何如何好的時候,我看了簡介反而失了興趣,一直拖到熱潮都過了才開始看,看了之後卻並不覺得像《甄嬛傳》那樣讓我受不了。我喜歡《瑯琊榜》的原因,一部分出自上述的大傳統,其他也跟大家差不多,覺得這部戲的成功真是全面性的,網路上很多人分析過了,什麼運鏡、選角、台詞、服裝、姿態等等有多麼講究與精準,這些都不用我來說話。我至多只想特別拿一點出來談,就是胡歌的演技,確實讓我眼睛一亮,例如那段「人的心,會變得越來越硬」,原本小說裡下手並沒有那麼濃重,顯然編劇是刻意考較胡歌的演技,而他也確實沒讓人失望,拿捏得真是傳神,把一句灑狗血的話,變成了經典。
說到修改原著,我覺得找原作者來改自己的東西,應該也是這部戲成功的原因之一,許多小說中複雜的枝節刪減得相當好,絕大多數的機鋒跟戲肉都保留了下來,甚至有時讓我覺得電視的表現方式要好過文字,這在小說改編的影視劇裡是很難得的現象,讓整部戲細緻而緊湊(也許最後幾集除外)。然而,這部戲另外還帶給我一個頗大的震撼。這些年很多人在講台灣的影視產業要何去何從時,都會說不要跟中國比錢拼場面,那是我們的天然劣勢,該要取長補短,我們要講究的是劇本,是敘事,是內容。可是看看《瑯琊榜》,劇情的張力強,你可以說是因為有原著小說加持,加上肯花錢而已,台灣只是輸在資本、運氣和選材,但是從敘事方式來看,《瑯琊榜》卻辦到了一件我從來沒有在中文電視劇中看過的事 - 看得起自己的觀眾。
為什麼講看得起?這是我多年來在不同領域裡共同的心得,不論是文學、新聞、影劇,創作者或製作者是否看得起觀眾/讀者,會讓結果變得非常不同。文學和新聞且不多說(以後再寫文章細講吧 - 雖然好像拖好幾年了,先假設總有一天會寫吧),光講電視劇,《瑯琊榜》花了很多心思來刪減敘事,換句話說,盡量把不用演出來的橋段都省掉,有許多情節背後的算計也都不多加解釋,在劇情或對白中留下許多餘地讓觀眾自己去填補,這是一種對觀眾的信任和信心:只要你用心看,就知道那些沒多講的是什麼。我因為看了兩遍,在第二次看的時候,才發現有不少細節是我第一次忽略掉的,某些呼應關係在第一次看的時候很容易輕巧地就放過去了,這種經驗在看現代小說時可謂是家常便飯,然而看電視劇卻極為少見。有些戲劇可能是台詞很複雜(例如美劇《Newsroom》)、劇情很曲折甚至瑣碎,所以也要回頭看一下,不過《瑯琊榜》不是這樣,劇中的人物和劇情其實都不算複雜,而是敘事上刻意的刪減,以往華人影劇裡大量出現的「前情提要」(就是演到一半時,透過回憶等方式提醒觀眾,這一幕跟之前發生過的事有什麼關係),在《瑯琊榜》中大幅縮減了。當然,電視劇畢竟不是小說,不可能真的玩什麼冰山理論,但是《瑯琊榜》確實在「讓大家輕鬆看懂」與「讓觀眾有思索的樂趣」中取得了不錯的平衡,這可不是原著的功勞,更不是靠花錢就能辦到的,而是真正在說故事的技法上進步了。
說實在話,《瑯琊榜》裡讓我最不喜歡的橋段,大多反而都是最花錢的地方(還有些不今不古、陰陽怪氣的歌詞),像是圍攻九安山獵宮那一集,我看來好像是抓緊了機會擺場面一樣,這好像在所有的中國歷史大戲裡都是免不了的老段子,可是對我來說卻不免顯出強國心態、排場積習,看來也一時難改。然而,說到底其實多數人還是喜歡看點大場面,所以不算是大缺點,而真正最難辦到的地方,人家卻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大躍進了,我們呢?別說那些廢話連篇的鄉土劇了,就連標榜文學名著改編的戲劇,像是曹瑞原的白先勇諸篇,反而都比人家的通俗劇還不懂得怎麼說故事,生怕觀眾錯漏了戲裡哪裡精彩,卻把故事本身給擱下了,你說這可怎麼辦才好?就算我們集全民之力,湊大錢拍幾部戲,可能了不起也就是拍出像韓國這兩年大紅的幾部戀愛喜劇那樣的作品,要講什麼細膩、精彩,值得一看再看,怕是難了。當我們想看這種戲的時候,全然只能仰賴他人供給,不但台灣影視的競爭力已經不用再想再說,甚至根本就已經淪為文化殖民地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說得未免太嚴重,在此我也不打算花太多力氣一一舉例或舉證,畢竟這種事多少也算是比較主觀的,真要吵什麼,倒不如讓時間來證明。且再過三五年吧,屆時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你覺得兩岸在戲劇作品上的品質差距,是會縮小還是擴大?當一部《瑯琊榜》可以把許多網路上常喊著台灣主體意識的人們迷得神魂顛倒之時,再來十部之後呢?我不覺得這是可逆的趨勢,也不贊成用政府的力量干預,那根本沒用的。當我們還常常說人家素質不行,台灣人比較有創意,只是缺機會和資本而已,那麼就看看影視作品後端衍生出來的「創作」吧,台灣最流行的是谷阿莫等級的東西,很多人都說這種不需要花腦筋的「5分鐘系列」很淺碟,確實沒錯,可是問題恐怕更嚴重,因為我們連淺碟的東西都做得比人家爛。看完《瑯琊榜》後,看到這個中國網民做的「10分鐘」介紹,真是讓人拜伏,這已經是Honest Trailers的等級了。一樣是一個人的口白,一樣是剪剪貼貼惡搞吐槽,但是功力跟谷阿莫相比,早已不是在同一個檔次上。
這個惡搞劇評我看了好幾回,簡單的東西可以很容易做,但是做得精彩,做得讓人忍不住再看一遍,就不是台灣的戲劇和谷阿莫們能比得上的了。
Satu episode